MBTI 官方網站:https://tw.themyersbriggs.com/

MBTI 全名為 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 (邁爾斯-布里格斯類型指標),由凱薩琳·庫克·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·布里格斯·邁爾斯所建構,最早是在1944年發表,是基於榮格(Carl Jung) 的《心理類型》為理論基礎發展而來。

是用來了解每個人"天生性格”的評量(一個工具),並非評測人的"能力",關於能力測定有其他的心理學評量可以施測(ex: 五大性格特質)。回答問題時需要將心放空,不要受外界干擾,要讓自己在一個最舒適的的狀態,不要考慮外在、他人的眼光、社會的期待,誠實面對自己的心。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類型,了解自己的潛能和可以發展的地方在哪。也可以明確的知道每個人的差異在哪裡,重視的東西不一樣,怎樣有效的溝通。

正統的評量是需要透過官方問卷(非免費,還不便宜),並在經過專業訓練、合格的施測師指導下進行。正式的MBTI報告是非常完整的,除了有類型行為特質外,還有 20個子微度,更能細緻地說明每一單獨個體的獨特性及自我調整的過程。

因此網路上那些免費的測試都是非正式的,只能參考用,正式評量中也沒有那些"標籤化"的名稱 (ex: 指揮官、建築師、提倡者…) 。大家做之前也沒有徹底了解此測驗的前提就開始回答問題,也是為什麼有人覺得不準,或是過一段時間再做測試,類型就會改變的原因。另外,人生發生重大變化、或在親密關係中,性格是會改變的。不過MBTI 會變得如此廣為人知,除了比起其他心理評量更簡單易懂之外,網路上易取得的簡化自我測試其實有很大的貢獻。當然還有跟台灣很近的南韓娛樂圈裡廣為流行也是原因之一。

在網路上搜尋MBTI,想要了解它是什麼時,大概會看到一些不認同的說法,而覺得它是"偽科學”或是像星座、血型那樣有巴納姆效應。

其中一個觀點是說:提出MBTI測量的這對母女從未受過正統的心理學教育,所以她們提出的MBTI沒有價值。大家要知道,在那個時代(20世紀初),女性的能力是非常被社會壓抑的,在父權社會下很難出頭,當時對女性的期待就是長大、結婚、在家帶小孩,有能力的職場女性就算有出色的表現,也很容易被埋沒 (剛好前陣子看的一本小說《化學課》就是以那時代女性為主角探討平權問題)。

但這對母女還是克服了種種外在的困難,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毅力,學習相關知識,並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和歸納研究,建立發表了 MBTI 這個評量。如果只是以未受過”正統的心理學教育”而抹煞了她們在此領域做出的貢獻,那實在是太令人不平。另一項是對此評量信度和效度的質疑,現在的官方評量已經透過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論文做了多次改版,目前的版本早已沒有這這問題了。如果是透過合格施測師做的正式官方版本,並不會有人格類型改變的情況發生。

之前看到雪力的影片訪談一位UCLA的腦神經科學家Dario Nardi 博士,他用腦神經科學的方式探討MBTI,所以不是偽科學!!影片一開始就有提到為何有誤解的言論出現。

Dario Nardi 博士的著作: 《Decode Your Personality: Go Beyond Myers-Briggs With 64 Brain-Based Subtypes》 、《Neuroscience of Personality: Brain Savvy Insights for All Types of People》《The Magic Diamond: Jung's 8 Paths for Self-Coaching》

雪力的著作:

《MBTI 我,和我的使用說明書》《內在自癒:設計我想要的人生》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相關書籍:

《MBTI人格分類:MBTI創發人原著正典,使你真正瞭解自己與他人》
 

1.  感知 (perceiving):覺察人、物、事件、想法的過程。 (蒐集資訊的偏好方式)

實感 (sensing) S:透過五感直接感受事物。

直覺 (intuition) N:由潛意識間接感知,將來自外界的想法透過潛意識加諸於感知之上。

2.  判斷 (judging):根據感知到的內容作出決定的過程。(判斷、做決定的偏好方式)

思考 (thinking) T:透過邏輯得出客觀的結果。

情感 (feeling) F:透過喜好賦予某事物私人而主觀的價值。

3.  內向與外向偏好:對內在與外在世界的興趣。

內向性 (introversion) I:主要關注概念與想法的內在世界。將感知力與判斷力集中在想法上。

外向性 (extraversion) E:對外在世界的他人與事物比較有興趣。將感知力與判斷力用在外在環境。

4. 判斷與感知偏好:用何種方式來面對周遭世界。兩種都會用到,但比例不同。

感知 (perceiving) P:偏好感受生活。

判斷 (judging) J:偏好掌控生活。

  • 主導歷程 vs 輔助歷程: 主導歷程偏向感知(S or N),則輔助歷程為判斷(T or F);反之,主導歷程偏向判斷(T or F),則輔助歷程為感知(S or N)
  • 主導歷程與輔助歷程都要有足夠的發展,人格才能平衡。如果沒有發展出有用的輔助歷程,那這種空缺就會很明顯。感知極端而缺乏判斷,等於只有帆沒有舵;判斷極端而缺乏感知,則等於圖有形式,沒有內容。
  • 對外向者而言,主導歷程是人與事物的外在世界,而輔助歷程就必須照看外向者的內在生活。主導歷程外顯。
  • 內向者的主導歷程完全沉浸在內在精神世界,而輔助歷程只好去應付外在世界。因此內向者的主導歷程習慣隱藏在內在,大多數人只看得到到內向者於外在世界呈現的模樣,也就是輔助歷程。
  • 利用第四字母 JP偏好找出主導歷程:外向者直接在JP偏好上顯現。內向者的 JP偏好顯現的是負責處理對外事物的輔助歷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ffysLife 的頭像
    IffysLife

    Iffy's Life

    Iffys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